Monday 17 March 2008

英語教育

現在比較冷靜,可以進行理性的討論:

我本身對孫公的政策最大的不滿是,所謂的語言彈性政策,根本不能對症下藥。他所提出的是改善港人英語的大方向。我對這目標毫無異議,而且是深表贊同,因爲港人的英語太瀾了。

但我覺得很失望,因爲政策層的人,所想所計劃的,似乎從來沒考慮到問題的核心,和與現實的配合。

我覺得這大方向是不能僅僅以改變語言政策來改善整體的英語水平,因爲語言的學習不是這麽簡單。

我的主要論點是:

第一,英語教學的學校不一定能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。

第二,英語水平的提升不一定需要用全英語教學的政策。因爲語言是需要有效的培育,而現在港人英語水平的主要問題來源,依我所見,不是EMI或CMI的區別,而是學生怎樣學英語的問題。



第一,英語教學可以讓學生的英語有一定程度的提升,這一點我不否認。譬如說,大部分的EMI學校的學生認識的詞彙量比CMI學校的學生大。

可是,很多英語學校的學生的英語仍然強差人意,有些連寫一個通順的句子都不能,甚至不會講很簡單的英語。我沒有數據,都是一個general observation,我講的不是全港最佳的二十家學校,而是其他比較一般的學校。

這是一個笑話,因爲用英語念了五年書,居然不能講英語, 他們一直怎麽學,怎麽學英語,怎麽學他們本身的學科,怎麽混過去的?學校做了什麽?香港人這麽笨,學不會英語嗎?


第二,我想講的是,重要的是學生怎樣學英語,中中的學校還可以孕育出出類拔萃的學生,原因是,這一些學生特別聰明,並能掌握學習語言之道。教育政策如果真得想提高英語水平,應該重新想一下何謂學習語言之道?

THE WAY OF LEARNING ENGLISH

口號式的政策最簡單不過,四多:多讀,多寫,多講,多聼。very cliched, but very true. 但是,在政策層面來説,這未免流於簡單,究竟學校怎樣配套,怎樣把這一個 "道"實踐?我覺得這才是問題的關鍵。


我覺得學英語有幾點是最重要的:

第一,提升學生的興趣,讓學生喜歡英語,有一種intrinsic motivation自發性的動機去學英語。

第二,扶助比較弱的學生,因爲一旦學生過了一年的EMI洗禮后,發現自己跟不上,很多學生從那一刻開始,有兩個後果:

1 他們可能會放棄,因爲英語差,阻礙了學習其他科目,反正怎樣都跟不上。老師說的聼不明白,書本寫得太艱深,問題想到,卻寫不出。

2 如果他們想努力,盡力的話,他們也無從着手。因爲英語一開始學不好,過了一個黃金年齡(一般人的十六嵗左右),就永遠都學不好,因爲nothing will ever make sense。

第三,要創造一個英語的環境,讓學生可以活學活用,真正能把英語運用於生活上。


要做到這幾點,政策層面需要配套的是:

第一,培訓師資,提升老師英語水平。好的英語老師是必要,因爲學生學錯的英語,對他們的發展有很大的障礙。

第二,重新檢討課程,因爲很多英語書實在太悶,大部分學生根本提不起勁去翻。

第三,檢討教學的方法,應該多注重運用,而不是死記硬背;文法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exposure,讓學生可以真的四多。



在此作一些澄清:

1 有朋友跟我講,香港一直都用中文教英語。

我對此有這樣的看法:

香港人的母語是中文,最初用中文學是無可口誹的。

但語言能學好,歸根到底,都是得用哪种語言去思想才能學好,如果整天都是翻譯,是不可能學好的。

而emi的層面來説,其他學科應該用中文教,英語課本嗎?我覺得用中文教是一個折衝的辦法,畢竟,學生,老師的水平根本不能達到這樣的程度。

我所提出的建議是:如果學生能一開始有足夠的援助,讓他們都可以有效用英語溝通,這是emi的先決條件,但政策卻一直忽視這一點。




2 另一位朋友說,學生英語學不好,多是自己不想學,如果真正想學,就能學好。

我不否認學生的責任,但我覺得教育的本意,是鼓勵,引發學生的興趣。如果學生不想學,教育政策應該針對這個問題,對症下藥,讓學生提起興趣,喜歡學英語,讓他們不會覺得學英語是不可能的。




3 第三位朋友說,教育局這是一個disguised elitist policy,讓一少數人說很好的英語,放棄其他的。

可能吧,但我只想說,the elites dont even account for 1%of the student population,and that means failing the most part of the next generation.


整體來説,我還是覺得無論CMI或EMI,最重要的問題不被正視,永遠不會改善。

2 comments:

said...

你最近幾個post我都想回,不過要做左手頭上既野先...你可唔可以出post出慢少少.... =P

寫下西藏ㄚ~我其實仲有好多野想寫...

said...

很多英語學校的學生的英語仍然強差人意 -> I am a perfect example!

依我所見,不是EMI或CMI的區別,而是學生怎樣學英語的問題。

非常認同!

很多學生從那一刻開始,有兩個後果:

1 他們可能會放棄,因爲英語差,阻礙了學習其他科目,反正怎樣都跟不上。老師說的聼不明白,書本寫得太艱深,問題想到,卻寫不出。

我很認同這點!

第三,要創造一個英語的環境,讓學生可以活學活用,真正能把英語運用於生活上。

這一點比較困難,很多名校生英文好是因為他們在家裡也是說英語..所謂的英語的環境,定義可以很廣。